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历史学视野下的“韧性城市”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 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传染病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提高自身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重视韧性城市建设。特别是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

编者按

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传染病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提高自身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重视韧性城市建设。特别是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对城市面临的未知风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西方国家最早经历了城市化,纵观其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面对城市化造成的各种问题时,人们一直在探索解决之道,如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现代主义城市理念、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韧性城市”的概念也呼之欲出。那么,什么是“韧性城市”?其理念是如何演进产生的?欧美各主要城市在建设韧性城市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实践?我国应如何建设韧性城市?围绕这些问题,本版特组织几位青年学者进行研讨,并邀请专家予以点评,以期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与谈人

李文硕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

孙海鹏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王琼颖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主持人

徐欣蕊 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1.“韧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主持人:本世纪初,国外学术界将“韧性”(Resilience,也译为弹性)纳入城市和区域研究的范畴,提出了“韧性城市”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韧性城市”也被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请各位老师首先谈谈什么是“韧性城市”?它具备哪些特征呢?

李文硕:“韧性”的基本含义是反弹、回到原始状态。该词最早用于工程领域,随后与系统论相结合,出现了关注生态系统互动关系的“社会—生态韧性”概念。这一概念认为,生态系统所呈现的不是静止的、平衡的状态,而是发展变化的状态。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在应对各种干扰时,应当具备持续不断地学习、创新、适应和改变等能力。城市是高度复杂的、开放的人类生态系统,既然“韧性”可以应用于生态系统,当然也可以用于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它强调的是在面对冲击和压力时,城市具备预测、防范、应对冲击并从中恢复的能力。这些冲击和压力既可以是外部突发事件,又包括城市发展过程中自身产生的问题,涵盖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社会重大事件等维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永远存在的,所以韧性城市建设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孙海鹏:打造韧性城市,要求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能够识别城市有可能遭遇的干扰以及干扰发生的频率,实际上是要求从单纯关注城市增长和效率转向重视应对危害事件的能力。一方面,如果只关注增长和效率,而忽视了城市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复原能力,将导致城市无法充分应对外部冲击,长此以往城市系统可能会僵化。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密度高,有大量相互关联的基础设施,形成了高度复杂的城市系统,即便是单一危机也可能波及整体。当前,全球性气候、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日渐增高,即便城市依靠技术等手段提高了应对风险的能力,依然会面临一些新的脆弱性。“韧性城市”理论就是对城市脆弱性的反应,强调城市系统通过合理准备,能够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实现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等正常运行。从这一点来说,韧性城市与近几十年来被作为共识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要实现一种应对各类风险调整的稳定性。

王琼颖:从社会—生态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可以发现韧性城市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城市系统的多元性,表现在城市系统功能的多元化、受到冲击过程中选择的多元性、社会生态的多样化以及城市构成要素间存在多个维度的联系等。其二,城市组织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既体现在物质环境的构建上,又体现在社会机能的组织上,离不开市民的积极有序参与。其三,城市系统要有足够的储备能力,一旦系统在突发的干扰中发生崩溃,“备份”的系统可以发挥作用。要达到上述韧性城市所具备的特征,城市不能只依靠物质环境的建设,而要从经济、社会、环境、制度等多方面着手,让城市获得系统性的营建、维护、反应和协调能力。

2.“韧性城市”理念在西方的演进

主持人:在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各种挑战和风险曾反复出现,人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因此“韧性城市”尽管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历史上有其思想渊源和实践,可以说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继承与再发展。请问西方城市史中有哪些典型的、应对城市风险的概念?这些概念与“韧性城市”概念有怎样的关系?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1/0720/508.html



上一篇:茅海建缅甸行③︱缅甸与史学:在过去与未来之
下一篇:北大历史学博士任燕翔开撕考研大V何凯文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 |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 |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史学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