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前沿成果】刘开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作者:刘开军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史通(图源: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摘要:中国古代史学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套“言之成理”的理论
作者:刘开军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史通(图源: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摘要:中国古代史学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套“言之成理”的理论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小到一个字、一个术语或范畴,大到一种言说模式,都传递着古代史学精神。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的形成过程中,经学的影响与子学的渗透较为明显。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体系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先秦时期是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酝酿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是成长期,宋元时期是持续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成熟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产生于古代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它在表述上,言简意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在意蕴上,同一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有差异,甚至一词多义、时代愈后内涵愈丰富;在精神上,它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和资政性血脉相通。当前,史学界普遍认识到重建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有时不我待之感。在这个熔铸史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坚持中国史学本位的前提下,处理好“今语”与“昔言”、本土与域外的关系,同时从当代史学实践中提炼新的话语,为中国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增添新的内容,这是新时代赋予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关键词: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刘知幾;章学诚
中国古代史学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套“言之成理”的理论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中,小到一个字、一个术语或范畴,大到一种言说模式,都传递着古代史学精神。一个“稽”字,司马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魏征“稽其乱亡之兆”,他们都用“稽”字表达关于历史盛衰的探索。一个术语“商榷”,刘知幾“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撰成《史通》,批判总结先秦至唐初的史学;王鸣盛取刘知幾“商榷”之义,名其书曰《十七史商榷》,考辨历代正史得失。一种言说模式,东汉荀悦谈到史学功能时说:“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刘知幾也说:“史之为用,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正是因为历代史家赓续使用,才使这些字、词、语逐渐固化为史家普遍接受的学术话语,并随着史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形成一个体系。
一、经学影响与子学渗透
中国古代学术各门类间紧密联系,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态势。史学也不例外。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的形成过程中,汲取了各相关学问门类的滋养,其中经学的影响与子学的渗透较为明显。
“六经”数量虽然有限,但它在古代被奉为治国之常道,为统治者所推尊,具有崇高的地位。古代的史学家们不仅从经书中汲取思想,也受到经学话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以《周易》《尚书》《诗经》为例,略窥经学对古代史学理论话语的形塑。
五经(图源:网络)
《周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体现了通变的历史思维。《周易》的历史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史家,它的语汇也被移植到史学话语中。《周易·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后,宋人苏洵说:“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龚自珍更进一步提出:“良史之忧忧天下”。可见,《周易》的“忧患”话语已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旨趣。《周易》强调“变”,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个“变”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运动的本质,成为古代史家的重要语汇。《系辞下》又云:“《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这是说考察事物要贯通始末。“原始要终”一语遂成为后代史家论史的口头禅。比如,魏征论秦朝与隋朝“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结果都二世而亡,是“原始要终,若合符契矣”。《晋书》作者称道史官“原始要终,纪情括性,其言微而显,其义皎而明”。至宋元之际,马端临还在使用“原始要终”。《周易》中还出现了“会通”一词:“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两宋时期,郑樵作《通志》,高扬“会通”的旗帜。清代中期,章学诚提出“圆神”“方智”论,也是受《周易》启发。《文史通义·书教下》说:“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和“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二语,均出自《周易》。章学诚不仅“窃取其义”,也取其语汇,将经学语言巧妙地转化为史学用语。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1/0210/347.html
上一篇:跟着“天眼”倾听太空之声
下一篇:第二届新时代史学理论论坛在昆明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