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时代发展与史学变革上海市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学术动态·时代发展与史学变革…上海市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综述朱政惠陈麟辉·上海市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于1991年11月下旬在崇明举行。这次以“时代与史学”为中心议题的会议由上
·学术动态·时代发展与史学变革…上海市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综述朱政惠陈麟辉·上海市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于1991年11月下旬在崇明举行。这次以“时代与史学”为中心议题的会议由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办,上海市历史学会、华东师大史学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市级机关分校、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师大历史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上海交通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历史教学问题》编辑部、华东师大《当代研究生》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与会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时代与史学家的历史使命,中国近代以来的史学与时代发展、国外近代以来的史学与社会变革、时代发展与中外史学交融和上海史学发展的现状及趋向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观点。现将会议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时代与史学时代与史学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史学界的热 c1话题,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热烈的议题之一。(1)关于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定阶段。要了解现实、把握现实,并预见未来,就必须研究历史和它的发展规律。因此,古今中外,历史研究总是植根于过去,立足于现实,史学研究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需要。也就是说,历史研究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一个如何体现时代精神,或者说是如何为现实服务的问题。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应该做到既反映历史真实,又不脱离现实。当然,史学为现实服务应该是多层面的,它不能只注意眼前的斗争,更不能急功近利,而主要应着眼予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有韵与会者则提出,将历史学的功能仅仅看作是探知·58·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人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以及为国家的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是不够的。其实,史学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公众日常处事方式和切身利益方面的功能,正是这一功能关系到历史学能否得到广泛的社会理解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功能的问题。历史中包含着前人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它对于任何时代的人都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只要理解和把握得好,人们不仅可以从中间接获得各类知识和社会阅历,还能大大提高自己从事政治文化、生产经营、人际交往活动及应付各种复杂事变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少走弯路并增加成功的机会。这是因为,历史对现实时时发生若影响,起着制约作用,或是推力,或是阻力,或是活力,或是惰力,或是几者兼而有之。人们有了历史的眼光,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看,就容易保持理智与清醒的头脑,有利子整体地、立体地、多方位地看待和分析现实问题。也有与会者认为,史学家不应承担现实的使命,而只能承担学术的使命,史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求知、求真是它至高无上的目的,而不应带有任何意识形态的使命。至于史学的现实作用,只是史学的一种派生物,而不能成为史学家本身的意图。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就会干扰史学真正功能的发挥。还有与会者则提出,史学家应该倾心于自己的课题研究,而不应首先考虑自己课题的社会意义,更不应有意识地为迎合某种需要而撰史。至于社会如何评价他的研究成果,如何发挥他的成果的社会作用,那是社会的事。因为史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以科学性也即史学的学术价值为其内核,特点在问接性,而不在实用性。有的与会者则提出,体现时代精神是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如果文学家把描写男女爱情作为他写作的永恒主题,那么,史家如何使自己的著作体现时代精神,便是他的永恒主题。史学为现实服务要通过史学研究的选择性,以及实际工作者对史学科研成果的再选择来实现。古今中外那些震撼人心的传世史学名著,其最引人注目处便是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也就是它在字里行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真实精神面貌。所以,犬凡高瞻远瞩、有胆魄的历史学家,在他们有意写一本史著的时候,开始时都着力去体察时代精神,把准时代的脉博,然后再选定一个最感必要的课题,进行冷静和理智的分析研究。当代史学工作者如果想达到这一高度,最起码要锻炼自己三个方面的索质 t一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感,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同题,较准确地判断出各类选题所内涵的社会价值,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二是要在研究中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为现实压力而歪曲事实或更改科学的结论I三是要具有广闹的视野和渑博的学识,把严谨的学风同富于戗造性和想象力的精神有机地结合为一体。(2)、关子致用和求真的关系问题所谓“致用,,,就是史学要体现时代精神,史学研究要介入社会现实,所谓“求真”,就是史学研究必须坚持科学性。致用和求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史学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关系问题。不少与会者认为,史学是一门科学,其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同等重要。忽视其社会价值,就会脱离群众,影响它的生命力,只强调社会价值,会使史学研究失去独立发展,从而影响了真正的社会价值。所以两者是统一的,应该在学术价值中体现社会价值。同时,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只有在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时,才获得了社会价值,而当它获得了社会价值时,它在学术上的作用才毹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在这个时候,史学研究的价值才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学研究的社会价值乃是检验其学术价值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史学家应追求求真与致用的完哭结合,做到了这一点就必然大有用武之地,必能拿出可以震撼人心的成果来。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将求真与致用结合得较好的典范。有的与会者则提出z求真是必要的,致用则应谨慎。他们认为,求真是良史的标志。在求真与致用关系上,求真应高于致用。求真包括的内容较多,例如,史料考证、取舍和记事的严谨性,面对历史真实的“直笔”和“直书”精神,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客观历史过程的叙述,等等。一般说来,对质史的论述越真实,其科学性就越强,其客观社会功能的发挥也会越大,相反,伪证和虚伪的史实,看来能迎合某种需要,但根本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有的与会者提出,如果致用不妥当,就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祸国殃民。所以史学家在致用方面一定要小心谨慎。在谈到史学的求真问题时,有与会者还提出了求真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t一是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的治史传统,坚持考史的严谨性l二是关注并引进西方史学良好的考史方法。西方史学开始于文艺复兴时代的崇尚信史的治史作风,对本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国史学也有很大影响,并产生了一批有很出色成就的史学大家,我们应认真总结学习。(3)关于对传统史学经世观的批判继承同题在讨论时代与史学的关系问题时,与会者很自然提及对传统史学经世观的批判继承问题。有与会者指出,“经世致用”是我国史学的悠久传统,很久以前,统治者和史学家便开始关注历史的借鉴作用。西周代殷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不动摇前代“天命论”的前提下,开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由于统治者的“重人事”,历史记载就不象以往那样仅仅只是为了转述那虚无飘渺的神旨,而是为了记录下以往的和当代的各种事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作为统治阶级施政之鉴戒。当历史进入春秋时代,周室衰弱,大权旁落,群雄竟起,争相角逐,历史记载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政治功用也更加丰富和突出,既要为当代政治家们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还要担负统治阶级后继人的教育功能,甚至不只是能够“惩恶而劝善”,具有一种道德法庭的功能,面且在缺乏严格成文法典的当时,历史记载还往往起到“别嫌疑,明是非”的习惯法作用。到司马迁作《史记》,更是强调所谓“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疑,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经世意义彰然子世。诚然,中国古代史学家的经世模式也不全一样。或以类似的历史事变求得借鉴,以明何者当法,何者当戒,如贾谊《过秦论》所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或从前人历史活动中体察或抽象出处理人事之一般哲理以为借鉴,这是较之就事论事高晚得多的借鉴方法I还有阐扬教化,视史书为伦理道德教育工具的纪世法。章学诚称,“史书之书,其所以有裨风教者”,就.·59·一涅这个意思。而中国古代史学家中强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纲纪天人,推明大道”的经世观,则为传统史学中层次较高的历史认识论和经世观,能做到者并不多。与会者认为,传统史学的经世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家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干预时务的精神,也是数千年间中国史学得以久盛不衰的动力所在。但是,这种经世观毕竟有其糟粕性的东西。例如,有的史学著作颇有维持名教、扶翼世道之类陈词,这就应在扬弃之列。又如,不少史学家出于“行教化而政治”的目的,将史书记载集中于封建政治一隅,而给社会生产、文化、科技、民众生活和习俗的记载以很可怜的地盘,这种狭隘的经世观亦不可取。所以,当代史学家在议论中国古代传统经世观的时候,应该作一番认真的清理工作,弃其所当弃,取其所当取,让传统经世观中的优秀内容为今人的实践服务。事实上,传统的经世观至今仍对我国的史学研究有一定的影响,这是近代阱来中斟社会的种种刷变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批判继承传统史学经世观的工作时,务必要依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功能机制,而这,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都需加以解决的问题。二、关于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问题当代中国史学向何处去,这是史!学工作者最天注的问题,也是这次研讨会一切内容的归宿。(1)当前史学工作者应注意的若干原_鼹!f问题与会者认为,当前史学工作与应该注意的~个伺题,便是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我们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创建后,~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分析中国历史时,存在过一些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简单化的情况。但是,我们一今天下决心去改正一些问题时,不能再犯或“左”或右的错误。所谓“左”,就是教条主义;所{胃右,就是搞自由化。我们应确确实实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生动活泼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多种新问题。与会者提出了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他们认为,处理好这种关系的要求是,历史研究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要保持历史学本身应有的独立性、自立性、学术性。要做到这一点,史学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显得非常重·BO·要。有与会者还提出,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史学研究内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又一重要问题。他们指出,不注意社会需求,我们的产品——研究成果也会在“精神产品市场”上滞销、撞车和大量积压。史学界也有“长线”、“短线”问题,调整目前史学研究的结构势在必行,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化在刀日刀尖上,放在目前社会最需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上。那种“雕虫小技”式的、不痛不痒的、可有可无的古董陈设或消遣玩物般韵东西的研究,浪费了我们太多的人力和精力。这些与会者强调,学术价值不是一种抽象的、+不食人闭烟火的东西,更不是一种先验的观念,从其终极意义上来说,它必然是以满足某种社会需求的程度来衡量和判断的,没有一种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学术价值可以脱离社会的需求而抽象地悬浮在真空之中。也有与会者认为,由于形势的变化,各时期出现一些历史研究的“热点”本来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由于某种“研究热”兴起之时,蜂涌而上的情况十分突出,从而使“热”的课题研究成果重复雷同,“冷”的课题研究成果几近空白。这是不正常的。正确的处理原则应该是,既要有适应社会需求的较多的“热”点研究,也要保留若干“冷”点探讨,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需要相结合、个人专长与社会总体研究水平相默契的科学的学术发展机制,以适应形势发展及社会各方面的需要。(2)关于当前史学发展的若干建议围绕中国当代史学的发展,与会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归纳起来看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加强史学理论的建设。有的与会者认为,史学理论建设是历史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史学史一t找不到不以任何理论为指导、也不反映任何观点理论的史学著作。长期以来,史学界不重视史学理论的倾向是造成我国史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的原因之一,也是所谓“史学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已进入活跃的发展阶段,并带动了整个中国史学的发展。但是,我们在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中,还缺乏深入的反省和冷静的分析,也缺乏对这门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学科建设。因此,今后的史学理论研究要突出其独立性、先导性、开放性和世界性。所谓独立性,就是史学理论建设应有自己明确的学科性质,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非其它学科可代。所谓先导性,就是理论第一性,史学理论应对整个历史科学的学术探讨有导向作用。所谓开放性,就是不仅要继承发扬本国传统的优秀的史学理论,还要大胆吸收国外有科学价值的史学理论,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所谓世界性,就是我们史学理论研究要走向世界,开展与国外专家学者的交流活动,争取跨入国际史学理论研究的一流行列。二是根据现实社会需要,进一步调整史学功能机制所向,更适应现实和未米社会的发展。有的与会者指出,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大都强调政治功能,这在急风暴雨式的救亡和人民大革命战争中是绝对必要的,但在革命胜利后,仍沿着这条习惯思路办事,显然不妥当。所以要尽快调节当代史学功能机制所向。我们的史学研究再也不能集矢于政治史了,丽应向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城市l殳、人口史、交遥史、工艺史、风俗史等方面作新的拓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宣传,更主要的是应依据社会公众的文化心趔特点,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实践上下功夫,把目前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主的通俗史逐步引向更高层次——注重哲理阐发和启迪智慧高度,使人们在阅读此类史书时,切切实实感到对提高自己的思维判断及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开阔胸襟和陶冶修养有明显的作用。三是开展积极的史学评论,作为推动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刺激历史学更快更继康地发展。有的与会者指出,史学评论是人们对史学专著或论文中的史实和史观进行批评或议论,指出评论对象的优、缺点,提出评论者自己的批评标准或个人意见。长期来,史学评论是我国史学发展的~个弱项,从而影响了我国史学的进~步发展。历史的脚步告诉我们,学术发展的必要途径有赖于百家争鸣,而日家争鸣则系于学术评论工作的开展和繁荣。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史学评论工作。从学科发展的特点来看,历史学无法通过历史的重现来检验研究成果,丽只能通过新发现的史料和考古资料的验证,包括各地区、各民族资料的类比来验证,根据检验反馈的信息证实或修正原来的结论,由此逐渐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而在这方面,史学评论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积极严肃的史学评论,可以及时总结和发扬当代史学的成就,更新对某些观点、史料谬误和有赖历史学信誉的粗制滥造作品进行认真的有说服力的学术批评,所以,史学评论在发展当代史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史坛的史!学评论大都还停留予对史书内容作一般的介绍上,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和科学的分析批判精神,这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研究总体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并注意史学评论。理论和史学评论队伍的建设。他们建议相关的刊物应开辟有份量、有一定权威的包括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评论专栏。他们表示相信,只要对各类史书、史学理论及其成果开展大胆而实事求是的评论,我国社会主义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源泉也便得到了开发。(3)时代和上海史学理论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当前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从发展的眼光看,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中等发达同家的水平。我们的史学工作者置身子这样一个时代,面向现实和启导未来的责任重大。史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学体现时代精神的方向,为祖国改革开放、建设四化的宏伟事业作出贡献。大家认为,上海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科学研究的力量比较雄厚,史学研究要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史学界的前列,理应为我国的史学理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他.们认为,这次会议为上海市史学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切磋学问、交流经验的机会。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上海史学理论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兴旺。他们建议,上海应组织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设立必要的联络机构,开辟一些理论研究园地,组织一些攻关课题,并加强与全国各地学者的学术交流工作。匕海社联副主席姜义华在会上传达了国家教委关于历史科学建设的昆明会议精神。上海社联副主席乔林就历史科学如何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i代化建设服务讲了话。他说,历史学所研究的是人类过去的经验和现象。了解历史是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钥匙。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通过认识历史条件来认识自己的现实环境。任何一个历史研究者只有当他的研究同时代的需要楣一致,有助于说明同时代人的现实处境I有助于解决人们普遍感到焦虑的问题时,他的研究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能在同时代的人那里获得生命,才能在历史上有自己地位。现在,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工作者,应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理解·61·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qikandaodu/2021/0321/420.html
上一篇:史学批评历史的回顾与新的构建评史通理论体系
下一篇:军事历史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